壸門,在宋代李誡所編的《營造法式》中寫作“壸門”,是一種佛教建筑中門的型制,也是一種鏤空的裝飾樣式。按張德祥先生的說法:壸門輪廓的曲線,就是從中間起,向兩邊分,各出一道弧線,然后一勾,再一折,打個彎,向下大力度兜轉,最后出馬蹄。一波三折,起承轉合的曲線。壸門應用在古典家具中,是一種對家具線條的美化及豐富。富于變幻的線條及起線,桌案下部創造出一個優美的空間輪廓。壸門與腿子之間的這個空間輪廓,可以在大背景中提取空間的美,也可在空間之上給家具形與神的融合,它是桌案的個性的體現。壸門在桌案的牙板上應用,也極為講究左右對稱。這是古人“中規中矩,中正不阿”的體現。它不同于我們現代的某些以不規則取勝的流行元素。此桌的四面牙板均為壸門狀,帶束腰,鼓腿彭牙,腿部稍加雕飾,與壸門牙板相應和,使得此桌看起來玲瓏剔透,精巧可愛。成對出現,更增加居室內家具布置的對稱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