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扎是一種便于攜帶的傳統家具,腿交叉作為支架,可折疊,上面繃皮條、繩等。馬扎也稱馬閘、交杌,源自北方游牧民族的“胡床”,東漢始傳入,見于文獻記載,但沒有形象資料。胡床由八根木棍組成,坐面由棕繩聯接,后世稱為馬扎。胡床,漢代自胡人傳入,為垂足之坐,如今之行軍椅。所謂床,《釋名》云:“床,裝也,所以自裝載也?!薄稄V雅》云:“棲,謂之床?!毖b,載也,棲也,皆為人坐臥之用。故古代供跪坐之物,如同日本今之坐蒲團,曰床。床固同床,然此床非彼床,內容迥殊,以之劃分時代,蓋為此也。(參考黃現璠著 《古書解讀初探》)原來,我國漢以前的家具都屬低面家具,無坐具,人們席地而坐,只有案幾而無桌子。到了漢代,北方游牧民族的“胡床”傳入,這里的“床”是坐具的含意,與眠床的床是不同概念。宋人高承在《事務紀原》中引《風俗通》的話說:“漢靈帝好胡服,景師作胡床,此蓋其始也,今交椅是也?!瘪R扎的三大優點:攜帶方便,因其具有可折疊的特點,所以易于攜帶,散步的老人、旅行者、乘車者有很多都喜歡自帶馬扎,供休息時用。便于放置,他不想板凳杌子椅子等坐具占據較大空間,一經折疊隨便一點空間都可以放置,節省空間。透氣性奇佳,特別是夏天,氣候炎熱,人體極易出汗,像板凳之類的坐具坐久了臀部極其不適,而馬扎因為是纖維材料做面具與衣物近似所以會非常舒適。明黃花梨有踏床交杌杌面及杌足之下的橫材共四根,用方材。杌足四根用圓材,但在穿鉚軸釘的一段,杌足斷面亦作方形,故意留而不削來增其堅實。杌面的橫材立面浮雕卷草紋,正面兩足之間設踏床。踏床面板釘銅飾件,兩端留做探出的圓軸,插入足端的卯眼,使踏床成為一個可以裝卸或掀起、放下的附件。交杌在折迭時,踏床可取下或翻轉過來,以便攜帶。杌面用絲絨編成,是近年穿織的。明代交杌傳世極少,這是保存完好、制作又極精的一件?,F藏上海博物館,明,莊氏家族捐贈。清黃花梨小交杌這件黃花梨小交杌,杌面47.5×39.5厘米、高43厘米。由八根直材構成,是交杌的基本形式。其制作年代可能晚到清中期,但與宋人摹《北齊校書圖》中所見,幾無差異??梢娒耖g日常使用的交杌,千百年來一直保持著它的原來結構。清 黃花梨上折式交杌尺寸:交杌面支平長56厘米、寬49厘米、高49厘米此交杌的面不用繩索編屜而代之以兩方可以折疊、中間安有直欞的木框。木框中縫下有支架,用銅環與木框連接。當木框放平可以就坐時,支架恰好落在杌腿相交處,使杌面得以保持平正并承荷重量。正因其結構如此,故交杌折疊時,杌面須向上提折,與一般軟屜的折疊方向恰好相反。它在交杌中屬于變體,所見器物中僅此一例。從浮雕花紋及銅飾件來看,制作年代已入清。著錄:王世襄《明式家具珍賞》第72頁,現藏于天津市藝術博物館。黃花梨交杌,明,橫29cm,縱66cm,高55cm。此交杌為黃花梨木質,杌面用藍絲絨織成回紋軟屜。著地的兩根橫材底平而寬,可以擺放平穩。凡橫材出頭處均用鋄金鐵葉包裹,并用釘加固。軸釘穿鉚處加護眼錢。明 黃花梨交杌此交杌為宮廷用具,屬于無踏床交杌,做工考究。明榫構造,圓材而作。著地面的兩根橫材,斷面作凸形,底平而寬,可以擺得很穩。軸釘穿鉚外側加墊護眼錢。杌面用黃色絲絨織成軟屜,密無孔隙。交杌本為簡潔之物,但此物由幾種工藝配合制成,加之上等黃花梨料,取得了精工絢麗的效果。參閱: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 黃花梨交杌,29×66×55cm?!侗本┕蕦m博物院院刊1996.3》之《古代的椅和凳》 第33頁。Grace Wu Bruce 嘉木堂《永恒的明式家具》2006。北京故宮博物院展。